服务热线
zhikang161218
好消息!晚期癌症也能临床治愈,这3种类型希望最大,基因检测让生存期延长
过去,“晚期癌症”几乎等同于绝望的判决。但现代医学的突破正在改写现实。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显示,我国总体癌症五年生存率已提升至40.5%,部分晚期癌症患者甚至实现长期生存或临床治愈。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的飞速发展,正将“不可治愈”变为“可能控制”。
医学上的“临床治愈”,特指癌症治疗后病灶消失而且长期不复发(常指5年或10年以上)。晚期癌症因转移广泛,传统治疗难以根除。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,通过精准打击癌细胞或激活自身免疫系统,使部分晚期患者获得长期高质量生存。
希望最大的3种晚期癌症类型
1、非小细胞肺癌(尤其腺癌):驱动基因突变患者受益显著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敏感突变患者,使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(如奥希替尼),中位生存期可达3年以上,部分患者生存超5年。间变性淋巴瘤激酶融合患者使用相应抑制剂(如阿来替尼),五年生存率超40%。
2、恶性黑色素瘤:免疫治疗革命性改变患者结局。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(如帕博利珠单抗)用于晚期患者,五年生存率从不到5%跃升至约35%。存在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1 V600突变者,使用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1抑制剂(如达拉非尼+曲美替尼),客观缓解率高,生存期显著延长。
3、某些血液系统恶性肿瘤: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,十年生存率超80%,功能性治愈比例高。部分复发或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患者,经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治疗,长期无病生存率可达30-40%。
基因检测:生存期延长的关键钥匙
基因检测是精准治疗的基石。它能识别靶点,明确是否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、间变性淋巴瘤激酶、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1等可靶向驱动基因突变。还可以预测免疫疗效,筛选免疫治疗潜在的获益人群。又可以指导用药选择,避免无效的治疗,减少副作用,最大化生存获益。
真实案例:靶向与免疫的力量
案例一
晚期肺腺癌患者张先生,52岁。2020年因为持续咳嗽、胸痛就诊。刺激性干咳3个月,后来病情加重伴有右侧胸痛、气短。胸部断层扫描显示右肺巨大占位伴纵隔淋巴结肿大、多发骨转移。支气管镜活检病理为肺腺癌,分期为IV期。基因检测显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第19号外显子缺失突变。
一线口服奥希替尼治疗,每天80mg。
治疗1月后咳嗽胸痛明显缓解。2个月后复查断层扫描显示原发灶及转移灶显著缩小,部分缓解了。治疗持续至今,病情稳定,生活和常人一样,定期复查没有进展。已实现超过4.5年的高质量带瘤生存。
案例二
晚期黑色素瘤患者李女士,48岁。2019年发现足底黑痣快速增大、破溃,腹股沟淋巴结肿大。左足底色素性皮损,直径约3cm,表面溃疡;左侧腹股沟可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。左足底皮损活检属于恶性黑色素瘤。断层扫描显示左足底原发灶,左腹股沟、髂血管旁多发淋巴结转移,左肺多发小结节。分期IV期 M1c期。基因检测: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1野生型,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高表达。
一线使用帕博利珠单抗治疗,每3周静脉注射一次。
治疗3周期后,足底溃疡愈合,肿大淋巴结明显缩小。治疗6周期后,影像学评估达到部分缓解。之后进入维持治疗(每6周一次)。截至2025年中,复查持续没有见疾病进展迹象,患者状态良好,已临床治愈超过5.5年。
靶向治疗面临耐药难题。免疫治疗存在应答率不足和超进展风险。医学界正探索克服耐药新药、免疫联合疗法、个体化新抗原疫苗等前沿方向。